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suggestion solution, please switch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at the top of this page.
卷一乙部
3. (a)
參考圖3b,大埔墟的樓宇建築密度高,樓宇之間的空隙狹窄,阻礙空氣流動及有機會出現採光不足的問題。其次,道路狹窄且縱橫交錯。內街設置多個泊車設施,例如運頭街內已有兩個泊車設施,使交通流量容易超出其容量而引致交通擠塞問題。此外,有住宅區鄰近鐵路線,例如寶鄉邨鄰近大埔墟站,導致土地利用衝突,附近居民會受到噪音污染的影響。
(b) (i)
大埔新市鎮的規劃完善。土地利用清晰且適合。首先由不同類型的社團用地例如那打素醫院及游泳池位於該地,能夠滿足居民對社區設施的需求。此外不同類型的房屋能夠在該地共存,包括公共房屋及私人房屋例如大元邨及大埔中心。同時,住宅用地及工業用地被大量休憩用地如海濱公園分隔,土地用地衝突的問題得到解決。此外,該地的可達度高,有不同的交通網絡如鐵路與公路對外聯繫。例如大埔墟站及主要道路都能接駁到吐露港公路。
(ii)
可持續的城市規劃必須要在環境、社會及經濟三方面達致平衡。
首先在經濟方面,大埔工業邨及科學園的發展能夠提供不同類型的工作機會來帶動經濟發展。加上科學園是一個高科技工業匯集的中心,因此能夠吸引到海外投資,刺激經濟發展。
其次在社會方面,不同收入水平的房屋包括公共房屋、中收入住宅區及高收入住宅區能夠在大埔新市鎮中共存,有助平衡社會結構及建立一個和諧共處的社區。此外將住宅區及工業區分隔能夠避免出現土地利用衝突的問題,為當地居民帶來優質的居住環境。再者,該區不同類型的集體運輸系統如鐵路、道路及高速公路能夠提供便利的通勤方式予當地居民及工作人口。另外,大埔舊墟及一些法定古蹟能夠在大埔新市鎮中保存下來,有助文化保育及保存該區的集體回憶。
在環境方面,污水處理廠能夠保護當地的環境,尤其是吐露港,使它免受城市污水所污染。
(c)
Y地區比X地區可取:
Y地區的區位及地點優勢較X地區佳。Y地區可供發展的土地比X地區的為高,由於Y地區位於沿海附近,能夠透過填海來獲取平地及額外的土地來發展房屋。相反X地區位於河流下游的位置,可發展的土地有限,而且無法擴張以作規劃配套設施用途。
此外Y地區的發展障礙會較X地區低。X地區周圍有不少的村落及農地,因此政府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去協調不同持份者的意見及進行收地、賠償等工序,導致發展的成本較高。相反Y地區周圍的土地主要為政府用地例如科學院及中文大學,只有一小部分範圍屬於住宅區,涉及的持份者較少,因此在收回土地上花費的時間和金錢都會較少,發展成本較低。
再者Y地區鄰近大埔新市鎮,將該區發展成住宅用地能夠與大埔新市鎮共用一些社區設施,例如醫院及郵局等,較符合經濟效益。雖然X地區鄰近大埔舊墟,但是大埔舊墟的人口及樓宇密度高,不少社區設施都出現超載及飽和的狀況,無法與X地區的住宅用地共同分享,反而需要另外發展新的社區設施,增加成本。
最後X地區的生態及文化價值較高不適宜發展成住宅用地。X地區位於郊區,附近有不少林地及農地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如果發展成住宅區必須要將鄉郊用地改為城市用地,使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受到破壞,生物多樣性下降。加上X地區周圍有不少圍村都是發展歷史悠久的,例如塘上邨,發展成住宅用地會破壞當地的社會聯繫及村莊的特色,破壞圍村文化。
因此發展Y地區為住宅用途會比X地區更為合適。